|||
东北三省加漠河十四天专列之旅游记之八
胭脂沟前回望漠河百年淘金史
失去赖以林业为生存条件的漠河,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也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挖掘能为漠河带来收入的旅游资源。
毗邻林海观音山的胭脂沟和李金镛祠堂,就是漠河人挖掘出来的百年旅游景点之一。
置身茫茫林海中的漠河,居然在百年前发现一条深沟埋藏着价值连城的黄金矿石,引得当时众多淘金人纷至沓来。当年统治东北上百年的俄罗斯人,更是捷足先登,疯狂开采了上百年历史。
地接导游说,原名“老金沟”出产过上等金子,曾为慈禧太后换过胭脂,因此重新得名为胭脂沟。
我来到距北极村不远的胭脂沟,怎么看都没有深沟一样的形状,我问地接导游,她告诉我,眼前看到的情景,就是胭脂沟。
在我的想象中,胭脂沟,应该是一条深不见底的大壕沟,有无数被挖出的深坑。但眼前略为平坦稍显凹陷的地形,哪里还有百年前无数人疯狂淘过金的历史痕迹。
如果经常外出,每到国内一处景点,都能从导游嘴里听到景点的缘由和出处。这不地接导游又向我们介绍说:位于漠河县额尔木河支流处,清末时一个鄂伦春老人在埋葬马匹时,意外发现河沙中有着大量的金沫子。俄罗斯人闻讯,捷足先登,跨过黑龙江,在此肆无忌惮的开挖金子。
随后,李鸿章派遣李金镛前来治理漠河,李金镛带领工人们建设金矿,这里从此兴盛起来,漠河金矿,声名远播。人气旺了,不少妓女来此接生意。据说,每天河水上漂浮的都是她们卸妆后的胭脂水粉,胭脂沟的名字也就叫开了。大同小异,这是我从导游嘴里听到的又一种胭脂沟之名由来的说法。
从实地看去,眼前的胭脂沟,寂静无比,残存下来的破旧房屋还在。如今,只有络绎不绝的游人,东张西望,走来走去,取景照像。不知现在的胭脂沟,还能挖出金子吗。
环视了胭脂沟,转身就看到建在半山坡上的李金镛祠堂。
被称作“金圣”的李金镛,算是人迹罕至漠河发展史上一位名人。他带领漠河人在此开矿淘金,智斗沙俄盗匪,表现出了坚韧顽强。在他的治理下,漠河成为清末乃至近代比较成功和知名的矿业。
为纪念知府李金镛修建的祠堂,陈列着李金镛生前用过的遗物和用品。
实话说,来一趟漠河不是件容易事。既然来了,知道和了解中国最北的漠河,还有这么一档子事,有一处百年前淘金的遗址胭脂沟和为此建起的一座纪念李金镛的祠堂。